WU__0282_副本

 

WU__0350_副本

 

 

 

WU__0143_副本

本报记者 于海明 丁琦摄影报道

张家口康保县属燕山山脉-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,是“贫中之贫、坚中之坚。”全县海拔1450米,无霜期97天,年平均降雨量只有3mm,年平均气温2.1℃,是河北省唯一没有地表河流的县区,也是河北省脱贫任务最重的县。

自然条件恶劣,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是康保县的现状。可谓是“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。”

近年来,康保县始终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围绕解决好群众“两不愁三保障”,经过全县上下的合力攻坚,目前“两不愁三保障”政策已全面落实。

在2013年底,全县共有贫困村165个,建档贫困人口高达8.8万人,相当于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,贫困发生率36.04%。康保县委书记刘雪松表示,康保县具有贫困规模大、贫困程度深、脱贫难度大,结构性贫困突出等问题,老、幼、残、病人口高达72.3%,脱贫任务十分艰巨,康保县要想走好脱贫之路,必须要创新手段、找对路子。

刘雪松介绍,县委、县政府突破“守着金碗讨饭吃”的传统思维定势,充分发挥海拔高、光照足、地域广的优势,把光伏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支柱。

康保县探索创建了“一改三全”产业扶贫新模式,目的是解决贫困群众“等着扶、躺着要”和“政策性养懒汉”等新问题,根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主任调研时,提出“光伏收益不能按户平分,要帮扶激励贫困群众靠劳动获取收益,靠双手勤劳脱贫”的要求,2018年6月全面改革光伏收益分配,探索建立贫困群众利益联结和带贫减贫长效机制,走出一条“激发群众内生动力、激发乡村治理”的光伏产业扶贫新路子。

目前,康保县已达到贫困县脱帽标准。光伏扶贫模式全覆盖每个村子,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优秀案例,在全省率先建立就业扶贫智能服务系统,两年共修建1318公里道路并已全部完工,总里程相当于1925年建县以来总和;3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喜迁新居、全部住上了电梯房,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康保县易地扶贫搬迁规模为84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11801户29315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61户8319人;集中安置9233户25052人,共建安置点27个,占搬迁总规模的85.5%;分散安置,联村并建模式共安置2568户4263人,占搬迁总规模的14.5%,到目前为止,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已全部完成。

集中安置区的建设能够顺应农村人口加快融入城镇化建设大环境;能够最大程度共享城市“双基”资源,最大程度节约财政投资,最大程度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问题。并围绕搬迁家庭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目标,同步建设集中安置区和产业园区,依托经济开发区20多家企业作为异地搬迁就业基地,形成“三公里就业服务圈。”

分散安置方面,空心村是典型的“空、散、破、穷”,采用分散安置、联村并建的模式,空心村向主村合并,通过建筑新房、危房插花式改造、旧房原址提升等治理方法。彻底改变了贫困村原有落后的面貌,一个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康保大地,村民们喜笑颜开,“环境美、收入增、心情爽、机遇多”四喜临门。

截止2019年底,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1468人,贫困发生率由36.04%下降到0.69%,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下一步,康保县将继续巩固脱贫成果任务,将严格落实“四不摘”要求,扎实推动脱贫防贫长效机制见效,确保脱贫攻坚圆满收官,取得圆满胜利。

发表评论

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